08年还有多久成年(2008年是什么年)

怀孕十个月,一次分娩。对于新妈妈来说,这只是故事的开始。生产后选择母乳喂养还是奶粉喂养,不仅仅是一个理性计算的问题,更是科学话语和道德观念的必争之地。这也是为什么在当前关于生育和人口问题的讨论中,喂养的问题一直备受关注。

其实不管是母乳还是奶粉,从来都不是一个简单的选择。近代以来,东西方经历了从母乳喂养到牛奶喂养的话语变迁。近年来,母乳喂养被提倡为最好的母乳喂养方式。围绕母乳喂养的消费文化不仅支撑了一个大生意,母乳喂养的公共健康问题也使喂养方式的选择成为区分好父母和坏父母的道德标准。这一系列的变化不仅仅是科研的更新,更是商业、文化、政治反复角力的产物。

当我们讨论喂养的问题时,很难回避一个方面,那就是母乳喂养作为女性身体体验的一部分。而一切都得从女性的身体经验说起。在下面的文章中,我们整理了一份关于**、母乳和母性的书单。

本文来自《新京报书评周刊》年9月23日《母乳与奶粉:一段有关喂养的文化史》专题B08版。

作者青

《**:一段自然与非自然的历史》

作者:[美]弗洛伦斯威廉姆斯

译者:庄

编辑:薄荷实验|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2月

也许没有哪个身体器官像**一样被过度神圣化和性化了。很少有像《**》这样的书,剥去附着在人类**上的想象、羞耻和欲望,回到**本身,探究它的构成、工作原理和进化史。

**是人类的特征,**是定义我们分类的基础。在该书的开头,作者弗洛伦斯威廉姆斯(Florence Williams)在开篇就写道,从生物学的角度来看,**是一个关乎生*的身体器官,在人类的进化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这也使得**成为进化生物学家的最爱。但是整整一个世纪的学者都说,**之所以进化,是因为男人喜欢**,喜欢和有幸拥有**的原始人女人交配。随着女性在人类学和生物学中地位的上升,他们指出是作为母亲的女性导致了**的进化。

**作为女性身体的特殊部位,不仅与身体的其他器官相连,还受到周围生态环境的塑造。**从塑形的最初阶段开始,就对周围的世界极其敏感。因为**储存脂肪的同时,也储存了爱脂肪的有毒化学物质。而我们生活的现代世界对**并不友好。它不仅污染乳汁,还会导致更高的乳腺癌风险。不幸的是,我们对乳腺癌的病因和预防措施仍然知之甚少。

此外,作者还研究了**整形手术及其对女性健康的影响。虽然隆胸是一个相对年轻的医学领域,但它已经成为最常见的外科手术之一。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人隆胸,甚至不惜破坏**最自然最重要的功能。

那么,我们为什么要讨论**呢?在作者看来,我们欠它太多,对它了解太少。如果说做人就是要有**,那么拯救**就是拯救我们自己。

《乐园之丘:权力诞生与被剥夺的历史》

作者:[荷兰] Minik Schipper

译者:王万明

版本: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2022年3月

回顾最早的图像,第一个关于生命的人类图像是母亲。在彼此没有任何接触的情况下,各种早期文化创造了关于地球母亲的故事。这种生物的形象可能千差万别,但都指向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个**、**和**。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一形象逐渐发生了变化。在后来的故事版本中,人类的起源几乎处处脱离了独立创造、孕育和滋养生命的前母。

神。

在这本《乐园之丘》中,荷兰学者Minik Hipper为我们追溯了女性独特的生理结构,——个**、**、**,是如何在神话的口口相传中被窃取、变形、被剥夺话语权的。

103010的标题来自一个中世纪的学生写的一首歌:“温柔地闪耀/她处女的心灵/她的**轻轻隆起/像天堂山/哦,这种占有带来了。”

的喜悦……”正如这首歌所折射的,大多数被说出或被写下的有关女性身体的内容来源于男性提供的资料。而如果我们以女性视角对无数世代流传、聚焦男女之别的图像、故事、标志、仪式和评论重新考察,不难发现,当下对女性身体的迷思与偏见正是源于男性对于女性身体力量的不安、控制与恐惧。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不论哪种社会结构,男性对于女性的压迫都如此雷同。

《像女孩那样丢球:论女性身体经验》

作者:[美] 艾莉斯·马利雍·杨

译者:何定照

版本:商周出版公司

2007年1月

从**到**,从神话故事到当下现实,我们回顾并重思了女性独特的身体构造是如何被发现、被窃夺与被重新讲述。接下来这本书则要为女性身体经验做出政治哲学理论的反思。

《像女孩那样丢球》收录了女性主义政治学家艾莉斯·马利雍·杨有关女性身体的系列论文。在这本书中,杨通过“肉身化”哲学思考将“阴性处境”进一步理论化与知识化。而引发杨展开这一系列思考的开端,其实是一个典型的日常现象:小女孩投球时为何会有特殊的身体姿势?

相较于主流的性别结构研究,杨的理论视野将性别研究焦点转向针对阴性身体的生成过程的细致观察,涉及主题包括**、怀孕、月经、身体与衣物/空间的关系等。与此同时,她结合切身的个人体验与多位欧陆哲学家的理论脉络,从本体论、认识论与知识论层面重新勾勒肉身化的知识图谱,描绘了这个充满权力刻痕的活生生的女性身体。

在本书的第三章《怀孕的肉身化:主体性与异化》中,杨指出,妇产科临床上将月经、怀孕、更年期视为需要治疗的特殊状况,其概念基础恰恰是医学的健康概念中所内含的男性偏见。在西方医疗史上,主流的健康模型假定正常、健康的身体是稳定的、均衡的、不会改变的。而身体状况规律、显著或是激烈的改变,正是成年女人身体正常运作的一种面向。医学却隐隐将不变的成年男性身体概念化为所有健康状态的标准。以产科医疗对孕妇的介入而言,孕妇本人最清楚她的身体感知,但这感知主体却无法成为发言主体,反而成为超声波胎儿摄影与各项侵入性手术的客体。

“关于怀孕的话语忽视了主体性,对此我们不该感到大惊小怪,因为关于女性的特殊体验在我们关于人类经验和历史的大部分话语中都是缺席的。”杨在书中这样写道。

《礼俗时刻:转型社会的婴儿诞养与家计之道》

作者:刘新宇

版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5月

从身体到诞养,接下来这本《礼俗时刻》为我们还原了20世纪30年代、80年代与当下**家庭的婴儿诞育风貌。作者刘新宇(是的,一位男性学者)用田野观察的方法收集了一系列2016年至2019年发生于**的哺育故事,从育儿母职、家计过程、哺育伦理三个层面,阐释了不同社会转型期中家庭切身体验的礼俗之变。

本书从婴儿诞养话题开始说起,跳脱出关于哺乳的自然主义、科学主义价值讨论的缠绕,从本土家庭变革的历史层面切入,通过考察其背后深层的道德逻辑及其对私人生活的塑造,讲述了一个“**家庭在社会转型之际如何进行自我组织、生成与延续”的故事。作者认为,强调“母乳至上”的“生产性母职”与强调母婴温情陪伴的“象征性母职”催生了两种不同的哺育伦理,前者具有道德正确的内涵、奉行牺牲自我;后者催生了依靠外部市场机制的家计策略,并与现代意义上的个体精神暗合。而具体到真实的个体身上,两种哺育伦理又跟女性所面临的家庭、职场环境胶着在一起,这也提示了本书的研究对于家庭研究、性别研究而言,还有更大的延展空间。

《喂养**小**:食物、儿童和社会变迁》

作者:景军等

译者:钱霖亮/李胜

版本:薄荷实验 |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7年1月

提到喂养议题,很容易联想到的一本书便是22年前的这本《喂养**小**》。世纪之交,哈佛大学费正清**研究中心“**社会饮食消费格局”研究项目的九位学者共同编写了一本有关**社会变迁过程中儿童饮食问题的论文集。

本书围绕改革开放后**人的饮食营养、儿童食品产业的兴起、科学育儿话语、全球消费文化对**家庭生活的渗透,以及饮食变迁伴随的社会认同和价值观变迁等问题展开,尝试理解**80后独生子女所处的社会背景,揭示**社会对待儿童的态度转变。

在第七章《爱婴医院和育婴科学》中,美国学者高素珊实地考察了**的一家爱婴医院。爱婴医院是**对上世纪80年代以来母乳喂养率降低的一个政策性回应。在这里,孕妇们被教导,医生以老师的身份告诉她们母乳喂养的好处。这项政策直接影响了**和上海两地的母乳喂养率从上世纪80年代末的10%攀升至1994年的64%,也让我们切实地看到科学观念是如何被用来促进**转型时期的母乳喂养。

但讽刺的是,市场力量也渗透其中。医院在鼓励母乳喂养的科学观的同时,允许跨国公司在医院内推销奶粉,使得这项由**策划的母乳喂养推广运动并未如其期望那般有效,而孕妇们则被进一步卷入当时的商业消费潮流之中。

《成为母亲的选择》

作者:[以] 奥娜·多纳特

译者:林佑柔

版本:明室Lucida | **联合出版公司

2022年2月

最后,让我们回到喂养议题背后的母职问题。上世纪60年代,美国作家贝蒂·弗里丹出版《女性的奥秘》一书,讲述了二战后美国中产阶级家庭主妇所经历的内心冲突,即一种自我未被命名的痛苦。弗里丹在书中指出,这种无名的痛苦根植于当时美国主流社会文化对家庭主妇的赞颂与“快乐主妇”的迷思之中。

半个世纪后,如果有什么是当下的无名问题,成为母亲的复杂抉择一定占据其一。母亲角色的崇高化不仅带来母职惩罚,也让未生育的女性承受来自社会与自我的复杂审视。但究其根本,成为母亲,究竟意味着什么?或许,那些成为母亲又后悔成为母亲的女性最能展现这一身份的复杂样貌。

2008年,以色列社会学家奥娜·多纳特开始了一项名为“后悔当妈妈”的社会调查。在该书中,多纳特倾听与收录23位女性在生育前后的情感轨迹,将母亲视为一种情境,正视女性在成为母亲的漫长过程中所面对的社会压力。

成为母亲是女性的天职吗?“我们女性需要把世界掌握在我们手中,而不是随波逐流。我们女性需要主宰自己的身体和人生,也需要主宰自己的思想、感受和想象力。”多纳特在书的最后这样写道。

文/青青子

编辑/申璐

校对/薛京宁 付春愔

展开阅读全文

更新时间:2022-11-18 14:58:59

推荐阅读:
站长推荐:
友情链接:

生活技巧  我爱学习  科技生活  百读不厌  电商笔记  教育知识  自我提升  免费干货 

Copyright © 2019-2022 天长地久号-分享智慧有用的知识 备案号:桂ICP备2022007314号-23
声明:天长地久号所有内容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如有侵权,请联系本站删除。请谨慎参阅。本站不承担由此引起的法律责任。网站地图

Top